外媒:Facebook新分享方式让用户身陷圆形监狱

外媒:Facebook新分享方式让用户身陷圆形监狱 北京时间 9 月 26 日消息,科技新闻网站 This Is My Next 撰稿人劳拉-琼(Laura June)近日撰文称,除了技术方面的改进以外,Facebook 时间线功能问题重重。社交网站不能因为过分追求便捷性,而漠视用户的自主权,这样只能让用户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下为正文:
数天前,Facebook 进行了一些重大的改进,其中最引人注目当属个人主页新增的“时间线”功能。现在,所有更新,标签,事件和图片都将成为用户的生活“故事”。Facebook 将服务于所有人,人们可以用它来按时间顺序记录自己的生活,体会生活的意义。时间线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对此有很多看法——例如,我发现它的确有种奇怪的感觉,这种感觉只能描述为“转瞬即逝”的怀旧情结。
事实上,Facebook 早已朝这个方向发展。尽管我个人对此并无嗜好,但对于人类而言,数字生活存档一直拥有令人向往的发展前景。时间线实际上就是简化版日记,我对此也感觉有些奇怪。
就我个人而言,时间线功能最让人不安的地方是关联 Facebook 帐户到 Rdio 等流音乐服务:好友和关注者便可在封闭的社交网络中分享你的音乐。相较 Facebook,Rdio 是一项很小的服务,但 Rdio 已经关联到 Facebook,无论你什么时候点击分享按钮,Rdio 用户现在都可以分享到你的歌曲。
新的分享方式
我喜爱音乐,但对 Facebook 的做法有些紧张。事实上,我几周前才再次使用 Facebook。但在回归 Facebook 的日子里,有一点让我感觉非常享受,那就是 Facebook 的分享功能,通过 Rdio 分享按钮,每天分享一到两首歌曲,公布在我的信息墙上。需要澄清的是,歌曲分享是一种有意识选择,眨眼之间也会融入一些小的因素,例如今天是几号?我的心情如何?我以前是否已经分享过这首歌?结果,点击分享按钮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
“流畅分享”是 Rdio 和 Facebook 所达成的一种新的关系,这种关键正是建立在 Open Graph(开放性社会化图谱)平台之上。这就意味着,关联 Facebook 和 Rdio 帐户只给我留下一个选择:通过 Facebook 面板右侧的 News Ticker,我将与所有好友(或自定义群组)自动分享我所听过的每一首歌曲。我仍然可以重复以前的使用方式,但方法非常繁琐,所以没人会这么做,而且 Facebook 也不希望用户这么做。尽管我还可以选择在信息墙中“分享”歌曲,但你认为我不会如此,因为我一整天所听的音乐都可以在时间线或 News Ticker 中显示,任何人只要瞥一眼就可以看到。对我而言,曾经乐此不疲的操作现在却被强行照顾了。
圆形监狱
在某种程度上,我的厌烦之情纯属一种私人情感:我喜爱 Facebook 曾经的分享方式,现在的 Facebook 已不复从前。Facebook 的腔调分明就是“要么全有,要么就全无”,无论在互联网,还是在现实生活,我对此都嗤之以鼻。有时我会发表一些看法,有时我也会保留意见。有时,我会告诉你我正在听莫扎特,而事实上我正在听 Lady Gaga。这样算是撒谎吗?
除了个人的烦闷,我对这两项服务还有更多的担忧。人们将 Facebook 称作一座数字圆形监狱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如果你不理解这个说法,解释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圆形监狱监管模式由英国法学大师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提出
“圆形监狱由一个中央监视塔楼和四周环形的囚室组成,如此格局使得一个监视者就可以监视所有囚犯,而囚犯却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受到监视,因此不敢轻举妄动。圆形监狱的成功之处在于让囚犯感觉始终被监视,因而迫使他们循规蹈矩。圆形监狱的目的便是矫正行为,边沁描述它为:“一种新的监视形式,其力量之大是前所未见的。”
Facebook 的问题
当结合圆形监狱理论来分析现代社交网络的过度分享,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人们会对隐私等事物如此关心了:永恒的被监视感可改变人们的思想。但我认为,Rdio 和 Facebook 的关联与 Facebook 积极执行数字圆形监狱政策的步调是一致的。“流畅”分享就是为不断分享做准备,用户没有编辑或选择权,最初的点击便成为最主要的联系。
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认识到 Facebook 的问题所在。当我坐在电脑前,日复一日听着音乐,某些人可能试图了解我正在欣赏的音乐。这种认识既让人向往,又让人恐慌,独立思考时才能体察到。Facebook 的目的并不在这个问题本身:用户行为才是它关心的。
Twitter 等社交网络不断将我们推向这个方向——经常使用这些服务的用户会注意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当他们看某个事件或颁奖典礼时,感觉好像还是有人在发布 Twitter 信息,因为他们已不再用感官进行体验——他们体验着别人的体验,然后分享,依次改变这种体验。如果你一直处于众人注视之下,你的体验便会改变,一如你的行为。Facebook 正处于这个转折点上,我们将被置于一种危险的境地,你甚至无需发布体验信息:你只需逢场作戏,其他人便会趋之若鹜,体验已不复为己有。
独立思考
由于知道朋友们会笑话你,你现在可能不会再听布兰妮了。或者,你很出名,然后希望听一些特别的音乐来吸引“浏览者”。有没有人浏览重要吗?难道我们愿意为此放弃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我们需要独立思考,我们也需要分享。但是,分享和独立思考永远无法同时进行。
先别急着说我危言耸听,我当然知道 Facebook 无法取代真实的生活,我也知道选择是否分享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Facebook 公共政策副总裁埃利奥特·施拉格(Elliot Schrage)曾将 Facebook 描述为一种“选择性加入”服务,即“服务中的分享是一种选择”,事实的确如此,但危险便在于此。现在,Facebook 的分享理念已经融入“要么全有,要么就全无”思想,这种思想愚蠢且可怕。用户将其他服务关联到 Facebook 帐号,这并不等于用户已经放弃控制权力。纵观世界,我们可能都找不到这种先例——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为之深思。
Tags: 

延伸阅读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