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原本》读书笔记:设计模型

第二章:理性模型

多数设计师会把所有的项线性相加,但线性方式不适合于衡量效用,因为边际效益会递减。(例如足够的电源插座是必要的,但过多的插座并不会提升总功能。但我们进行设计的时候,往往只是把数量简单相加)
在每个决策点设计师都可以有多种选择,因此设计的过程可以看作在“设计树”中寻找可行且较好的路径。(因此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画出决策树来帮助思考)
TODO:尝试用思维导图来描述“设计树”
设计多数时间是在寻找“最低限度满足条件”的路径而不是最优路径。

第三章:理性模型的缺陷

设计中的最大难题是决定要设计什么。在初期就能获取完整的需求相当罕见,远非常态。
设计师的主要任务(和最有用的服务)在于帮助客户发现他们的需求,并提出对应的设计。
工程设计和研究工作不同,很少触及不能一眼看出通往解决方案的备选方案。(研究需要的是发现,可以在非常大的范围内探索,同时时间限制也不明显)
在逐步设计和并生成设计树的时候,其复杂性会超出人类思维理解的能力,因此其排序事关重大。同时由于组合爆炸的存在,我们无法遍历整个结构,因而很难对分支进行评估。
在设计过程中,所有因素相互牵制彼此交互,设计师对此的理解会逐渐加深,客户的观点也会随着反馈信息不断变化,因此前期的假设和需求都会持续变动。常见的问题是,人们发现只需负担很少的边际成本就可以增加某些需求,结果新的任务不断加入项目,导致需求蔓延,并且挤占了后期设计变更中需要的保留预算。
不仅是要求在变动,约束也是。

第四章:需求

在信息收集会议上,互投赞成票很流行,从而很多不切实际的要求会得到通过。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概念的完整性、效率、成本和健壮性。其结果是需求列表和约束往往让步于人际关系和官僚作风。需求制定者的领域知识也无法有效的传达到设计师。因此委员会方式制定需求在本质上有着过度研发的倾向。
要确保每一个新的需求都是从最初的总体需求中派生出来,而不是从某个用户代表或设计师的愿望出发而试图混入项目。要保证需求的单纯性
组织通常会比其任何成员都更糟糕。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合同上写的一定会变化
试图要求完整的需求往往源于人的欲望或组织的压力,比如固定价格合同,或者试图保证特定的交付。(要避免固定价格合同)
在建筑项目中,可以把设计和施工分为独立的合同。(但是在 IT 项目中,设计过程往往和施工过程紧密交错)

第五章:更好的模型

创新设计往往是问题和方案两者共同进行的迭代。(参考“共同演化模型”)
集市模型的问题:
  • 只能在已经有收入的人群中在行得通
  • 很多产品是副产品,通常仅仅为了满足构建者的需求而开发
  • 市场选择机制进行质量调控
  • 缺乏总体设计(在 Linux 案例中,可以把 Unix 作为规格说明)
  • 当构建者和用户不同时,其设计难以进行
螺旋模型的问题:
  • 以设计师而非用户为中心
  • 难以形成合同
Tags: 

延伸阅读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