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包裹查询系统,曝光高丢信率,邮政系统未必会不高兴

这次媒体对平信高丢失率的关注,邮政系统未必会不高兴,因为它们又可以借机高喊普遍服务亏损,借助社会舆论的压力以从财政部多申请更多的补贴了,而国家财政或许真的会因此而就范。但显然,没玩没了的财政补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邮政集团是真亏损还是假亏损?它是否已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比如裁撤冗员提高效率方面尽到最大的努力?这些都是进行补贴的前提。
最后,如果邮政部门一定表示无能为力说它做不好平信邮寄这类普遍服务,那么,不妨尝试打破垄断,取消邮政专营,把这个巨大市场向全社会企业开放,我想,在同样承担部分地区平信亏损的条件下,一定有许多企业会抢着进入这个市场。
最近,央视记者做了个实验,向全国各地寄出100平信,但一个月后,只有67封被送到收信人手里,而其他33封信,均迷失在邮路上。国内平信邮寄丢失率居然高达33%,这一数据引发议论纷纷。
为什么平信丢失率会如此之高?有人将之归咎于邮政法规定的免责条款:邮政企业对平常邮件的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既然不承担责任,则邮局当然可以放心的丢失平信了。而被建议的解决之道则是修改相关法规,使邮局承担起对信件丢失的责任。
这个点子不错,但实际实行来却很难操作,比如举证难,无记录等,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比如《万国邮政公约》规定,平常信件丢失都是没有赔偿的,按照行规,消费者既然选择了这种价格低廉的服务,就表明接受承担信件有可能丢失的风险。
既然如此,是否中国国家邮政的高丢信率难题就此也变得无解了呢?非也。因为我们同时也注意到,同样是丢信不赔偿,同样是邮资低廉,但在国外乃至此前的中国,却没有出现同样高的丢信率。难道中国有什么与世界迥异的国情?因此,要找原因还要从邮局内部开始,是国家邮局的管理出了问题,还是邮局人员的普遍素质出了问题?
随着电信科技、互联网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变得越来越简单,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的大量使用使很多人放弃了写信的习惯,邮政业务量以惊人的速度逐年递减,这把全世界范围内的邮政系统都逼入困境,以前一个邮递员跑一处地点要送100封信,现在可能只送10封,从经济角度考量已经很不划算,但平信业务短时间内又无法取消,于是,各地的邮局很自然地放松了对这项业务的重视,以服务质量的下降来应对市场的萧条,而把更多精力放到快递等有力可图的业务上去。
很明显,平信丢失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市场的失灵。
那么,国家邮局要否应该适应市场变化,大幅提高平信的邮资,或者干脆取消这项亏本的买卖以使市场重新发挥调节能力呢?
如果国家邮政局是一个纯粹的市场性企业,以上的选择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它并不是。除了市场经营,它还肩负着向全社会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职责。如果全以利益因素考量,那么像西藏等人烟稀少、交通困难的地区,根本就没有企业愿意去提供服务–即便有,一般老百姓也消费不起。这些亏本业务,只能也理应由国家和国企承担起来。
事实上,从1998年邮政分营以来,国家一直在对邮政进行补贴–每年,邮政和财政部都会为亏损数目、补贴数额争议不休。曾有媒体报道说,每年邮政都尽可能把亏损蛋糕做大往上报,希望争取更多补贴,这造成邮政部门报的数,财政部门不认可。最后形成了对邮政补贴的拖欠问题。财政部每次都是分批给钱,邮政的申报材料经常会被打回去。
而且,身为垄断国企的中国邮政集团,从经营全局看也未必就一定亏损。普遍业务亏损,但其它业务可以盈利,普遍业务有的地方亏损,但有的地区则会盈利。比如,2010年中邮集团整体实际上实现的利润高达13.0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3亿元。所谓亏损导致邮政普遍服务质量下降,根本不是合理借口。
这次媒体对平信高丢失率的关注,邮政系统未必会不高兴,因为它们又可以借机高喊普遍服务亏损,借助社会舆论的压力以从财政部多申请更多的补贴了,而国家财政或许真的会因此而就范。但显然,没玩没了的财政补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邮政集团是真亏损还是假亏损?它是否已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比如裁撤冗员提高效率方面尽到最大的努力?这些都是进行补贴的前提。
最后,如果邮政部门一定表示无能为力说它做不好平信邮寄这类普遍服务,那么,不妨尝试打破垄断,取消邮政专营,把这个巨大市场向全社会企业开放,我想,在同样承担部分地区平信亏损的条件下,一定有许多企业会抢着进入这个市场。
Tags: 

延伸阅读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