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客,总编的微博客

1、
很多媒体的社长总编都写博客玩微博,但恐怕没有一个像我这样疯狂,也没有一个人像我一样因为写博客玩微博受到那么多的批评。
我是个博客和微博的重度消费者,差不多每天坚持写博客,每天在微博上刷屏。
这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批评,批评我不踏踏实实做中国周刊,却自顾自地玩博客微博。
很多朋友不理解,甚至有同业跟我的同事说:“朱学东是不是收了陈彤的钱,兼职给陈彤打工,不管中国周刊啊?”
每每听到朋友的质疑,同事都会为我辩护,告诉朋友他们所知不确。
不仅如此,在办公室里,我的每一位副手,副总编及助理们,都强烈建议我写博客和微博。
社里社外,声音截然不同。
无他,我天天和同事在一间小屋里办公,社里同事们都知道我花在中国周刊上的时间心血,也了解我写博客微博给中国周刊带来的价值。
当善意的批评质疑传递给我的同事的时候,真诚的嘉许也传到了我同事的耳中:同样也会有同业朋友说,我是你们总编的博客微博粉丝。
事实上,中国周刊有一些读者和客户,就是通过我的博客微博,而开始认识中国周刊,并逐渐了解中国周刊,从而成为中国周刊的支持者的。我最近参加的一次以学术界人士为主的社会活动,追根溯源,其实也是因我的博客而起。
这多少让我有些得瑟。
2、
做杂志,我有一个基本的信条,社长总编是杂志的最佳销售员。
在我的理解中,杂志这一产品,不完全是工业化流程的作品,它更是人的情感的结晶,它传递的是价值观,是人的情感。在一本杂志内部,没有人比社长总编更能理解自己杂志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和情感。
自打我进入媒体行业以来,我一直服膺于并践行着这一信条。
怎么推销自己的杂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所谓鱼有鱼路,虾有虾道,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道道。
博客和微博,尤其是博客,最初只是我个人情感和思考的倾注地,但成为杂志的价值观传播和品牌传播的一条重要通道,却纯粹是偶然得之。
自打做中国周刊以来,我的博客内容基本集中在有关杂志业的思考、有关中国周刊的经验教训总结,以及类似中国周刊工作日志性质的流水账洁本,偶尔也会有些关于女儿教育的话题。
有关杂志业的思考,我在博客里,向那些和我一样热爱杂志的人,奉献了我自己不拘泥于学院派范式的思考成果,从理解杂志的价值观,到杂志操作的细枝末节,毫无保留。这种思考源于我对杂志的热爱,由来已久。
另外,相较于那些藏着掖着所谓不传之秘的人,我更愿意分享,这是我当年从时尚集团创始人吴泓身上学到的。当年正是吴泓把他对杂志业的认知分享给我,才成就了我对杂志的许多理解。现在,也正是通过博客的无私分享,才让我的博客成为中国周刊价值观和品牌传播的重要通道。
中国周刊是我媒体从业以来经历最为奇特的一次从业经历。它给了我很多教训,自然收获更多。
所以,我的那些看似干巴巴的工作日志洁本,那些流水账,于我而言,类似吾日三省吾身,一是检讨一日工作勤勉,二是也为自己保持对文字的热爱,同时也是自我完善的努力。一个意外的收获是,这也让那些热爱杂志的朋友们,管窥到一个杂志人夹缝中扭曲挣扎努力向上的坦白人生,得以理解一本优秀杂志的来之不易。
而有关中国周刊封面报道的检讨,是我对每一期杂志上市后,对所做封面报道的总结反省。
除了敏感的政治原因,一定都是敞开胸怀,对封面报道的台前幕后,激烈讨论,乃至操作过程的艰难修正,以及后来发现的问题,未能达成目标的遗憾,等等,毫无保留地呈现。
这个最初源自南风窗时代的个人思考,最终在中国周刊成了一个广受欢迎的独特的“保留节目”,却也是我未曾想到的。有时因公事耽搁,我的同事们就会催促我尽快完成,甚至还批评我拖延,亦可见内部看重此种传播之一斑。
事实上,无论是博客里关于杂志的思考,关于中国周刊的流水账,关于中国周刊业务的讨论,于我而言,至今依然更多只是我个人情感的倾注,但对于杂志而言,也是顺手牵羊,意外之得。
这就是喜欢与人分享收获最大的好处。这一点,我得感谢已经故去的良师益友吴泓。
3、
我的博客里也会记录小女儿成长的故事,一个父亲的观察和伤感。
我的很多读者也很喜欢这类东西,因为这里有我们最基本的情感,它更容易让人看到一个人的本性良善。
这些博文与我的关于杂志和中国周刊的思考一样,坦诚无保留。
“不隐恶不虚美,记录行进中的自己”,这是我对自己写稿和博客微博的要求。
在微博上,除了那些可能会牵连到自己服务的杂志的内容,我自己写微博,或参与讨论转发,都是秉持理性温和的立场,不装逼,不谩骂,不胡说八道,不做随波逐流的机会主义者。
这种坚定的理性温和态度,渐渐被一些严肃认真的朋友认可。当朋友把我个人的这种立场,与我所服务的中国周刊相互参证之后,常常对杂志和杂志传播的价值观更加信任,从而成为杂志的坚定支持者。
中国周刊总编助理林天宏的故事,即是一个典型案例。
林天宏是原是中国青年报冰点的记者,擅长特稿写作。他的家人最初反对他离开中国青年报。在他加盟中国周刊之前,他希望我给他一段时间观察思考。后来他正式加盟之后,跟我说起最终促使他下决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几乎翻了好几个月我的博客,看我对杂志业和中国周刊的思考,看其他,结论是我和中国周刊“值得信赖”。
如今,林天宏在中国周刊做得有声有色。
一个人的博客和微博,读后能让人感到信赖,一定是成功地传播了自己的价值观。
虽然,总编的博客和微博成为杂志价值观和品牌传播的一个通道,多少有些无奈,但又有多少总编能做到呢?
(原文刊载于南方传媒研究,感谢南方传媒研究的厚爱)
Tags: 

延伸阅读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