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纸书阅读器,电纸书的未来必须更懂阅读

电纸书的未来必须更懂阅读


“你看它是个手电筒,其实是个收音机;你看它是个收音机,其实是个剃须刀”,这样无厘头的对白,也许只能出现在周星驰的电影里。
因为现实中,收音机、剃须刀各有各的功能特性,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如果收音机很像手电筒,或是剃须刀加个手电筒的功能,无疑是画蛇添足,注定失败。
今天想说说最近很热的电纸书行业。电纸书是个满足深度阅读的产品,现在是、未来也是!它一定不能很像平板电脑,更不能拥有手机的功能。电纸书的产品定位是成为最优秀的电子阅读设备,而不是即能看书又能打电话,或还能看电影之类的。因此,电纸书的未来必须更懂阅读。
降价是战术也是战略
前段时间的一篇新闻说,汉王做为中国电纸书行业的绝对龙头第一个主动采取了大幅降价的措施,平均降价约在15%-40%,最低一款卖到599元。在汉王的带动下,各电纸书企业也纷纷效仿。
一段时间的验证发现,降价这招儿的确好使,拿利润换销量的策略,汉王取得了成功,引后来者纷纷效仿。
从商业运营层面,降价策略无异于壮士断臂,谁都知道降价营销是不具备可持续性,因为企业不是公益事业,对利润是有追求的,尤其上市公司。
但从市场占有率和用户教育层面分析,汉王等多家厂商的降价的确是一件战略性的正确决策。旨在让电纸书从高端礼品的神坛走下来,成为一个更加亲民的大众产品。把电纸书打造成为每一个深度阅读爱好者都买得起的阅读产品。
内容是趋势
电纸书只是一个阅读的载体,人们阅读的还是内容本身。
汉王不是一个天生拥有内容的企业,他们采取的策略是通过战略合作和购买的方式获取大量版权内容,采用预装和在线下载的方式,让使用电纸书的人能够受惠。
内容方面盛大是拥有自己的内容资源的,但是问题是内容以网络文学为主,满足深度阅读的内容并不占太大优势。
鉴于国内对版权保护的认知,使得中国企业复制亚马逊Kendle的变现模式(即硬件搭台,内容唱戏)变的几乎不可能。汉王这个大哥也好,还是行业中的众兄弟也好,现在所做的内容层面的工作还都只是摸索。没人能预测未来,但可以说谁能更好的设计出符合国情内容解决方案,谁将在未来拥有更多胜算。
产品是王道
不管是用降价换取覆盖率,还是为内容这个大趋势卧薪尝胆,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如果企业家真的想做好电纸书这门儿生意,就要把企业变成一个更懂阅读的企业,打造出更懂阅读的产品,在深度阅读这个细分市场利于不败之地。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设备的兴起,给了国内的电纸书市场不小的打击。我们也突然发现,原来没那么多人真正爱看书,如果能在地铁、公交上用大屏幕玩游戏的话,就会有一批人选择不去看书。而那些留下来的,还在坚持看书的人,才是未来电纸书真正的核心用户。
目前可以阅读电子书的产品比比皆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MP5、MP3等等。
首先,手机最大的阅读优势是便携性,适合随时随地阅读,而阅读体验较差,只适合短时间看一些新闻性的内容。其次,平板电脑阅读清晰度最好,但长时间、深度阅读时的体验一般,并且平板电脑的主攻方向是多媒体数字终端,阅读只是其一部分功能,所以产品的设计不可能只为读书用户而量身定做。
电纸书则不然,它的出生就是为了阅读,如果不适合阅读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只有在阅读体验上全方位的超越其他电子产品,才有机会生存和发展。要让使用者感觉到使用电纸书阅读是一种享受。
这里面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而现有产品做的不够,还有潜力可挖。举几个例子,比如内容应该是方便获取、低成本且十分丰富的;屏幕大小和整机便携性的平衡;彩色墨水技术是否能够成熟应用;屏幕的分辨率和象素更加精细;显示内容时的排版是否美观且便于阅读;对图片的要做的更好;是否能兼容所以电子阅读格式;是否能发展有声阅读等等。
电纸书由于功能专注阅读,注定是要抢占细分(深度阅读人群)市场的,而不是和IPAD一样占领大众数码人群。历史的经验多次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成熟的产业结构中,都是由大而全的平台型产品和专而精的垂直类产品共同组成的。因此,电纸书们要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何在,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做出好产品”。
Tags:  手机电纸书阅读器 电纸书阅读软件 电纸书阅读灯 汉王电纸书阅读灯 电纸书阅读器

延伸阅读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