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思考,微博社会的微思考

性别差异
神经科学家塔尼亚.辛格的实验:安排被试者相信的“好人”和“坏人”接受电击,并观察被试者的反应。核磁共振显示,当“好人”被电击,所有被试者大脑掌控疼痛的部位都有反应,即有疼痛感;而当“坏人”被电击时,女性有疼痛感,男性没有,反而是奖赏中枢兴奋,即,有快感。不分析,自己理解吧。
性别差异二
英国哲学家海伦娜.克罗宁研究发现:男女从整体看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女性彼此更相似,集中在中等水平附近;而男性相互差异巨大,顶部和底部都多,因此男性有“更多笨蛋,也更多诺贝尔奖得主”。其实,达尔文曾经指出过,男性更强的易变性在整个动物界是普遍存在的。好象给男性找到了借口:-)
婚姻模式 
“四年之痒”:美国人类学教授海伦.费希尔研究表明:全球各文化背景的人表现出相同的婚姻模式:离婚率通常在婚后第四年达到高峰;二十七八岁时离婚的最多;孩子越多越不可能离婚。原始人通常隔四年生一个孩子,所以婚姻的“四年之痒”,对父母基因的繁衍最有利。看来现代人也难战胜原始习惯! 
部落时代 
美国人类学教授埃弗雷特从事对亚马逊雨林的皮拉罕人研究30年,他曾教皮拉罕人玩竞走、拔河等游戏。在竞走比赛中,一个人取得领先,却停下来等大家一起通过终点;在拔河比赛中,参加者将绳子保持绷直,然后开始交谈。他们都喜欢这些比赛,开心地聊了一整天。社交网络时代,我们要向部落民学习! 
集团偏见 
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戴安娜.哈尔彭研究表明:人类容易陷入“集团内”(in-group)偏见,即,人们往往认为自己团体里的人比外面的人要好。对集团内的人而言,与其他集团有联系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但如果将对立的两群人放到无威胁的环境中,他们就能更好相处。想起了一个叫“里通外国”的词….
集团偏见二
法国人类学家斯科特.阿特兰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并不是为了信仰才去杀人、去牺牲的,他们是为了朋友–战友、校友、同事、玩伴等那些一起干事业的人。确有少数人为了梦想(如公义和荣誉)献身,但几乎所有人都忠诚于一个家庭般的团体。不论在哪一个社会,集体思考往往战胜个人意志和认识。当心! 
宗教力量 
《未来是湿的》作者、社会网络专家克莱.舍基认为:很多看似荒谬的宗教内容并非无心的错误,事实上这种谬误才是宗教的重点:它既使信仰难以忘却,又能使信徒坚定信心。虽然任何人都容易相信真实的事情,但若让人相信处女产子和死后重生则需要极大的心理协调能量。其结果是一旦相信就坚信不疑。 
种族排斥 
神经科学教授罗伯特.萨波斯基研究证明:当人感觉到恐惧、忧虑或被侵犯(如看到令人恐惧的脸)时,大脑中的杏仁体会变得活跃。而当人们看到一张和自己长相不同的其他种族的脸时,杏仁体同样会变得活跃。但如果你事先有所了解,杏仁体的反应会小得多。要接受并警惕我们内心都有的种族排斥冲动!
改变决定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研究发现:当人们不能改变某种决定时,往往会对这个决定感到满意。因为当人们能够改变自己的决定时,往往会从正反两个方面考虑;而不能改变时,则会只关注好的方面。可见有选择权未必是好事,如果不能离婚婚姻质量反而会提升,但人们往往倾向于拥有选择权。
媒体关注 
“2006年由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安全中心发表了一篇报告,几乎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这篇报告里谈论了在近10年里,武装冲突的次数与过去相比已经下降了40%,平均每次冲突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也有所减少。”–《世界让我们乐观的事》。关键是,媒体对这样的消息不感兴趣,但社交媒体呢?你我呢?
Tags:  微博对社会的影响 微博的社会作用 微博给力社会治理 思考的虫子微博 微博思考

延伸阅读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